热线电话:
400-123-4567【观点】张琦:做好“土特产”文NG体育章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也是实际工作的重要切入点。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,“土特产”一头连接着农村,是乡村优美丰沃生态资源的体现、是浓浓的乡愁和厚重的乡风文明的承载。另一头还连接着农民,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。可以说,做好“土特产”这篇文章,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。
近年来,各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了“土特产”的独特重要性,纷纷依托农业农村资源,发掘农业多种功能,开发乡村多元价值,在发展“土特产”产业上大步迈进,进一步奠定了“土特产”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。
一是特色产业竞相发展,“土特产”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。各地因地制宜挖掘利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优势,形成了特色种植、特色养殖、特色食品、特色手工、特色文旅、特色康养、特色民宿等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,涌现出大量个性化、定制化、多元化的“土特产”。
二是产业链条延伸拓展,“土特产”附加值不断提升。2023年,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9万家、全行业营收达20.3万亿元,较去年上涨了6.8%,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.59:1,较去年提高了2.8%,产品价值链不断向中高端迈进。此外,2023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8400亿元,较去年增长了近20%,“土特产”带动乡村服务业发展迅猛。
三是产业集聚态势显现,有力助推“土特产”提档升级。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,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建设18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、3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509个农业产业强镇,各地也建设了一批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和加工园区,政策集成、要素集聚、企业集合的态势加快形成,乡村特色产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发展。
四是品牌建设稳步推进,“土特产”的竞争优势和富农成效日益显现。立足地方自然资源、打造区域特色品牌,是实现“土特产”高质量发展,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。近年来,各地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、影响力大的特色农业品牌,如陕西洛川苹果、河北迁西板栗、山西大同黄花、辽宁丹东草莓等,有效提升了我国特色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富农效应。
据统计,截至2023年,我国累计认定绿色、有机农产品超过6.8万个,培育300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,创响一大批小而精、特而美的优势特色农业品牌。
在“土特产”产业整体实现良好发展的同时,我们也发现一些地方仍存在“土特产”生产脱离本土资源及乡土文化根脉的问题,生产出的“土特产”特色不足、“乡味”不够、吸引力不强。还有的地方生产的“土特产”有特色、有卖点,但是产业不成链、产量无规模、产品无品牌,没有真正地形成融合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的乡村产业。
因此,下一步要紧紧围绕“土”“特”“产”三个字深入琢磨,将乡土资源、特色优势和产业链式发展有机融合,持续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。
第一,从“土”字上立新功,立足于乡土资源禀赋,吸收“乡土味”,开发“土产品”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水土产一方物,乡村作为一座蕴含着丰富资源的“富矿”,不仅是乡土食材、自然资源等物质资源的孕育者,更是乡风民俗、浓浓乡愁等非物质资源的承载者。开发“土特产”必须两脚牢牢地站在乡村的“泥土”里,充分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,为“土特产”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内在灵魂。
一是要因地制宜、挖掘优势,依托当地独特资源优势开发“土特产”。二是要开发乡村价值、重塑产业供给NG体育,依托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新业态。三是要绿色发展NG体育、科学规划,保护好原汁原味的乡土风貌。
第二,从“特”字上谋实招,着眼于乡村独特优势,充分挖掘在地域文化和产品特色,做到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精”。五里不同风,十里不同俗,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、乡土风貌千差万别,生产出的产品自然也各具特色。而发展“土特产”,关键就是要找准特色,突出一个“特”字,为“土特产”的可持续发展植入核心要义。
一是要因地制宜选准品种,打好“特色牌”,做到“人无我有”NG体育。我国幅员辽阔、文化多样,这决定了很多地方都有自身独特的产品,比如新疆的瓜果、海南的椰子、苗族地区的苗绣和彝族地区的漆器。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掘这些产品的特色,在保护中利用,在保护中发展“土特产”。
二是要适应需求提升品质,增强竞争力,做到“人有我优”。在这方面,延安洛川苹果的经验值得借鉴,作为当地最好的、最合适的特色产业,县里研发储备了600多个苹果新品种,不断推陈出新以跟上市场需求。
三是要久久为功打造品牌,提高知名度,做到“人优我精”。2014年,浙江省丽水市政府部门组织创建了“丽水山耕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。截至目前,“丽水山耕”加盟会员企业已达800多家,品牌富农成效初步显现,2022年“丽水山耕”品牌销售额约60亿元,产品平均溢价率达30%。
第三,从“产”字上下功夫,根植于乡村产业融合,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形成产业集群,实现“土特产”产业规模化、标准化发展。马克思在《资本论》中说过:“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。如果掉下去,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,而是商品的所有者。”如今很多地方的“土特产”甚至没有真正建成产业,没能完成从初级产品到商品的蜕变,最终只能是初级原料的贱卖,农民付出了大量劳动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。因此,为了将“土特产”的价值留在乡村、留给农民,使“土特产”成为真正的富民之路,我们必须要把“土特产”建成产业、形成集群,为“土特产”的可持续发展嵌入关键动力。
一是要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发展上下游产业,建成链条更完整的“土特产”产业集群。例如山东省金乡县围绕当地特色产品大蒜集聚了700多家加工企业,打造出产业链条完备的大蒜产业集群,将大蒜加工成调味品、大蒜素、精油、胶囊等100多种产品,大蒜身价上涨十几倍,出口量占到全国的70%。
二是要多维度发展、多角度拓宽产业领域,实现产学研、农文旅深度融合,借“土特产”带动乡村产业多维度发展。例如江西婺源突破传统农业的瓶颈,以油菜这一“土特产”为载体,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。
三是要引导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对农户的辐射带动效应,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。在发展壮大“土特产”产业的过程中,要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,在带动农户、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自己,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、分工合作的格局,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。
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“北师乡村”4月10日发布文章,作者张琦,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扫一扫关注大业微信公众帐号